《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讀後3大心得:每個人都應該要有自己的資產配置

歡迎分享
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

本書《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作者喬許.布朗(Josh Brown)及布萊恩.波提諾(Brian Portnoy)發現很少金融專家分享自身如何投資及為什麼做如此投資的原因,也不清楚金融專家們投資的方法是否如同他們公開的那樣。

因此,作者集結了25個金融專家分享自身如何投資與理財。

看完這本書3大心得及重點:

1.投資理財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

2.投資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3.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投資配置。

在這資訊轟炸的網路世界中,如果不知道誰說的是對的話,或許可以看看這本書,幫助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雜訊越多,越不利於我們自己的判斷,我覺得看完這本書至少讓我知道「投資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希望這本書可以對投資很茫然的人能有所幫助。

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

投資理財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

常常看到某些投資派別會互相攻擊,例如指數派攻擊股息派等,看著這些資訊真的會越看越模糊。

透過看了這本書25位金融專家分享自身的投資理財經驗,發現投資理財沒有絕對的正確方式,每個人對金錢的感受、價值觀、重視的事情不同,所以每個人對「財務獨立」、「財富」的看法也不同,因此到達「財務獨立」、「財富」的路徑也會有千千百百種。

如同在本書中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致富心態》的作者)所說的「所有投資人在挑選策略時,都應該選擇最有可能成功達到目標的策略。我認為對多數投資人而言,定期定額投入低成本指數基金是最有可能長期成功的投資方法。這不代表每次指數投資都能成功,也不太表每個人都適合這種投資方法,更不代表主動挑選股票註定會失敗。」

此外,同樣本書作者喬許・布朗( “Downtown” Josh Brown)也在書中提到「永遠不要和別人爭論我的投資組合夠不夠好。總會有一些人喜歡批評他人的投資方法與項目,但這些爭論通常都來自於疑慮與缺乏安全感」,並且「我的投資配置和外部投資只對我有意義,就像你的投資組合也應該只對你有意義。沒有任何投資組合能夠適合所有人,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投資期限、風險條件、渴望、需求與情感觸發點都不一樣。」

互戰真的沒有意義,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果這樣的投資配置能讓你安心的話,那就是最適合自己的。

投資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投資是幫助達到理想生活的方法

在25名金融專家分享中,另一個收穫及印象就是「投資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並且投資是幫助達到理想生活的方法之一」。

例如喬許・羅傑斯 Joshua D. Rogers畫出自己如何投資的圖(如下圖),除了金錢的投資,時間也是一種投資,投資自己也是一種投資,眾多投資中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方式,而這些投資都是工具。

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

此外,丹·伊根 Dan Egan在書中提到「人們會被自己的金錢與財產所擁有:他們把人生耗費在管理資產與照顧資產上。不但沒有因為金錢而減少憂患與焦慮,反而在財富架構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牢籠,深陷在失去財富的恐懼中。」

「我對金錢的態度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這句話:你的錢是個優秀的僕人,但是個糟糕的主人。你在關注金錢的時候,真正應該關注的是這些錢能帶來的喜悅與他們能為你免除的痛苦。除此之外,你對金錢的注意力是越少越好」。

因此,金錢是一種工具,我們應該降低對金錢的注意力,當然,金錢能解決問題、緩解痛苦與後悔,但我們不能被金錢給奴役。

所以,透過閱讀或觀看投資理財的節目,可以幫助思考自己為什麼要投資、想要過怎樣的生活,並且找出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無論如何,投資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每個人都應該要有自己的投資配置

看完書中25位金融專家分享了自己的投資配置,每個人想法都不一樣,像是有些人會分成退休用、孩子的大學基金或創業的投資等,有些人重視指數投資,有些人以領取股利為目標的投資,有些人喜歡投資個股,有些人投資配置中有房地產等。

例如,珀斯・托勒 Perth Tolle將可投資的金額分成四大項目(每個項目都各有其資產配置):

  • 短期/緊急基金(100%貨幣市場)
  • 一般投資項目與現金(50%股票,50%現金)
  • 退休(90%股票,10%債券)
  • 慈善捐獻(20%股票,80%債券)

因此,需要思考自己為什麼投資,這些投資的用途要放在哪裡,例如退休金、買房、日常生活開銷、給孩子的大學基金、累積資產所需等。再思考自己的個性特質,例如是否比較保守、還是比較追求風險等。

藉由投資目的與用途加上自己的個性屬性,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

投資理財之結論

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有一點撥雲見日的感覺。因為,在此之前看到不同派別的論戰,多多少少會感到焦慮與疑惑自己的投資方法真的對嗎,擔心未來會不會沒有錢等。

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

艾力克斯・喬萊基安( Alex Chalekian)提到「不同人的眼裡,財富具有不同的意義」,如同之前閱讀過的書(《跟錢好好相處》、《和你的錢對話》)也都不斷地在強調「理財要先理心」,找到財富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更為重要,因為,如此才不會讓我們盲目地焦慮、擔憂金錢而做出錯誤的決定。最後,如艾力克斯・喬萊基安( Alex Chalekian)所說,「請花一些時間釐清財富對你來說有何意義,一旦弄清楚財富的意義,就有藍圖,可以開始為更幸福的未來打下基礎」,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找到財富的意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