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之我在理財和投資上的2個反思

歡迎分享
金錢心理學與理財投資

本書作者為丹·艾瑞利(Dan Ariely)傑夫·克萊斯勒(Jeff Kreisler),介紹關於「金錢心理學」,我覺得也是行銷心理學或消費心理學,讓我們知道我們其實都是個非理性動物,很容易受到行銷手法、周遭環境的線索等而進行消費。

今天介紹我自己對這本書最有感觸的重點心得及儲蓄與投資上的反思。

金錢心理學x很難存到錢不完全是你的問題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常常覺得口袋好像破了洞一樣,不知不覺就買了一些東西,那些東西我們可能以為是需要的東西、或者我們以為買到便宜、或者單純想要的東西,但實際上可能是不需要的

原來生活中有很多讓你花錢的陷阱,書中提到10種金錢或消費行為,讓我們不自覺花的太多,以下簡單介紹5個我最印象深刻的金錢迷思。

金錢心理學與理財投資

1.金錢相對性

折扣、優惠或特價都是採用金錢相對性,例如當一件物品從1000元打6折後變成600元,看起來相對便宜了。

金錢相對性之問題:雖然看起來A物比B物或A商店比B商店便宜,但真的需要購買此物品嗎?我們可能覺得撿到便宜,但購買後應該考慮的是機會成本,如果沒有購買此折價後的物品,機會成本就是「0」。

2.心理帳戶

心理帳戶為將薪資或開銷分成幾個不同類別的帳戶,由於心理帳戶是可塑性的,因此可以互相挪動,但也因為這樣變成無法儲蓄,例如不小心花多一點,就從其他緊急預備金帳戶挪用過去。

如書中提到「我們刷卡購物,很快就忘了這些花費;也會動用到原本要存起來的錢;預算不足,就不會認真思考大筆帳單;把錢在活存、定存和緊急預備金之間調來調去,以便有錢去做點「特別」的事」。

心理帳戶之問題:在不同心理帳戶間的挪用,導致我們花的更多。

3.花錢之痛

「花錢之痛」是一想到一筆錢沒了的感覺,但這種痛苦必非來自付款本身,而是想到錢被花掉了,越想心越痛。若我們在消費某樣東西時,想到了花費,花錢之痛就會更加影響到整個消費體驗,使它變得比較不那麼快樂。

花錢之痛由兩項因素產生的結果:花錢之痛=時間(錢離開荷包的時間和我們實際使用東西的時間之時間差)+注意力(我們對付款本身的關注程度)

花錢之痛之問題:信用卡、近年因科技便利出現的各種支付方式,如行動支付等都是延長付款時間,減少對款項的注意力,因此降低花錢之痛,讓我們花的更多

4.定錨效應

定錨效應為「當我們不知道某樣東西的價值,如房子值多少錢、一部有天窗的車子CD播放器值多少錢、聯合國會員國有多少個是非洲國家等,就特別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無論暗示是來自隨機數字、刻意操弄獲我們本身的愚蠢」。

例如:第一台智慧型手機剛出爐時,沒有人知道它的價格,一旦訂下第一個價格以後,其他品牌或自身品牌出後續機種時,都會以此價格為定錨,而我們也會受到此價格影響來看到其他類似的智慧型手機。

此外,當出現第一個定錨效應時,第二個價格的決策會依據前一個定錨而定,此為任意連貫性(arbitray coherence)的作用。

定錨效應之問題:越對此物品沒有價值的概念,越容易被他人訂定的價格擺佈。

5.高估自己擁有的東西並且損失趨避傾向(損失之痛)

在買賣過程中,我們不想失去自己擁有的東西,部分原因高估價格(敝帚自珍效應);高估了價格有部分是因為我們不想失去它(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

此效應最早由康納曼和特沃斯基共同提出,概念:我們對得與失的評價有所不同,失去的痛帶給我們的感受強過獲得的快樂,兩者差距約莫2倍。

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舉例,大家可以想想以下兩個問題的回應:

  • 你能以目前所得的80%過活嗎?
  • 你能夠接受減少目前所得的20%嗎?

書裡提到回答第一個「能」的比例高於第二個問題,因為第因為第二個問題凸顯了「損失」。(我自己在思考時候,也是選擇第一個)

其實這兩個問題都是一樣的答案,但因為第二個問題凸顯了損失,因此降低了意願。

因此,當自己在買賣物件或投資時,這種損失之痛就會影響到我們的操作。

損失趨避傾向之投資問題:

  • 讓我們太快賣掉獲利的持股,因為我們不想失去那些利得。
  • 卻讓我們繼續持有賠錢的股票太久,因為我們不想實現那些股票的虧損。

其他還有5種金錢迷思,如在意公平性和費力程度、語言與儀式、過度期望、缺乏自制力、貴就是好,在書中有清楚的描述,但這邊就不暴雷介紹了。

金錢心理學x 打破金錢迷思之解方

在了解10種金錢迷思的作用,當然針對這些迷思作者也提出了解方,這邊舉幾個我覺得蠻受用的例子。

金錢心理學與理財投資

1.用腦袋花錢

由於我們對於一件商品或物品不了解真實價值或價格,容易被語言文字描述、定錨效應、價格相對性等影響

因此,在購物前需要停下來,並且做好相關的研究及增加相關的知識,以避免增加過多的消費。

如:一個不懂車子的人,若沒有做過功課、了解車子的行情等,容易被銷售員用話術讓你購買許多不需要的東西。如書中所言「增加知識與資訊是有益的事,不僅只購買前的調查研究,也包括瞭解我們本身、我們的偏見,及在用錢方面常犯的錯誤」。

2.免費忠告

免費的字眼會增加我們的注意力,但這也是有代價的,有可能讓我們購買更多不需要的東西,只因為「免費」這兩個字。

3.增加自制力

增加自制力方法有:想像和未來年紀更大的自己交談、寫一封信給年老的自己。

和未來的自己交談,有助於改變我們的思維,增加我們抗拒當前誘惑的意志力

此外,用具體日子描述未來的自己,例如2030年5月1日的自己是如何。透過約定未來的自己,而非用「6年後」來描述。

由於人的自制力是很薄弱的,另一種方法就是「尤里西斯約定(Ulysses Contract)」,直接消除所有的障礙。例如,信用卡設定限制、只使用預付的簽帳金融卡、或取消這些金融卡只用現金、或將薪水轉入某個無法動用的戶頭等。

金錢心理學x結論及在理財與投資的反思

讀完這本書讓我更了解「金錢」這件事,甚至知道原來有很多心理學的運作會影響自己的消費行為。

金錢心理學與理財投資

理財方面的反思

特別在心理帳戶的章節,讓我反思自己也是如此,例如我會把預算分成日常生活、娛樂消遣購物、交通等類別,並且在記帳app上分類。

常常會發生一些狀況,像是當娛樂消遣購物在當月不小心花得太多時,我自己內心就會想著「其他類別還沒有超支,可以挪用其他類別的預算」,結果最後整體卻還是超過整體開銷預算。

這就是書中提到的心理帳戶可塑性的問題,也讓我反思這樣的做法在理財上真的不理想。因此直接就是一個總開銷帳戶,例如這個月的總支出預算就是xxx元,不分類別。

如果大家有這樣煩惱的人,或許可以試試看這個方法,看看是否能幫助自己存到更多錢。

投資方面的反思

書中提到「市場下挫帶給我們衝擊感受較為強烈,面對整體長期趨勢,我們感受到的並不是55%上漲的快樂,而是90%下跌與難過」(「損失趨避」)。

我自己有過這種心態,尤其在剛入股市時面對市場的波動,心情起伏很大,就像書中寫的下跌的感受是上漲的兩倍呀。

幸好,不斷地閱讀及接收理財投資的知識,慢慢的情緒起伏比較不會那麼大了。

關於金錢這件事,有時候被外在環境給「欺騙」,但有時也是我們「自己欺騙自己」呀。

因此,這本書真的很推薦給想要理財的人閱讀,識破這些金錢迷思,好好「守」住我們的荷包啊。

最後,關於理財投資這件事,也可以閱讀其他書籍,幫助自己增加理財知識,例如《跟錢好好相處》、《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