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創傷」的概念逐漸被大家認識,尤其是童年創傷或複雜性創傷等,藉由理解創傷概念後,才會知道如何減低創傷的影響。
而作者彼得·列文(Peter A. Levine, PhD)發展出身體經驗治療方法(Developer of Somatic Experiencing),並且有許多的著作,例如《解鎖》、《免於疼痛的自由》、《不再受傷:孩童預防創傷》《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
接下來會分享這本書的重點及心得,還是先說我的重點心得:「抱歉,我可能沒有慧根(汗顏)」。這本書清楚描述記憶的作用,但對於如何復原則沒有很詳細具體的說明,因此如果想知道「如何好起來」或者想要當作是一本自助的工作手冊,我覺得這本書會有點找不到答案。
不管怎樣,「理解」都是復原最重要的第一步,因此這本書很清楚介紹某些創傷記憶不在意識層面,而是在無意識中的影響著自己。
所以還是讓我們先來了解記憶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吧。
創傷記憶|記憶是良藥也是毒藥
我們是否曾經有過對某些事情感到莫名的害怕、緊張等,身體會出現心跳加快、流汗等,又或者我們會不自主的想逃避或抽菸、喝酒,那些「說不上來的感覺」,有可能是一種「記憶」存留在我們的大腦裡,我們沒有意識、覺察到,而這「記憶」是什麼呢?就是「程序性記憶」。
在了解創傷記憶前,需要了解基本記憶的運作,我們才會知道原來有些「感覺、想法、情緒」是藏在潛意識裡,雖然沒有覺察到,但卻影響著我們。
因此在這本書的第二章介紹了記憶的結構。
關於記憶,分成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這兩大類。外顯記憶又分兩類:陳述性及情節記憶;內隱記憶亦分成兩類:情緒及程序性記憶。
本書作者強調在治療創傷中,程序性記憶是最重要的。
程序性記憶舉例來說,當我們學會騎腳踏車、溜冰等技能,即使很久沒有接觸腳踏車、溜冰等,我們依舊不會忘記怎麼騎腳踏車、溜冰,並且很自然而然地就可執行該動作,這就是程序性記憶,也是記憶的良藥。
然而,當程序性記憶變成毒藥(創傷記憶)時,就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情緒控制等。
例如,發生嚴重車禍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每當車子呼嘯而過或只是站在路口就會感覺很害怕、很想逃離現場,甚至可能不敢開車或騎車,這些就是因為存在程序性記憶的「傷」。
我們不是刻意地想起車禍當下(無意識),但與車禍相關的線索卻勾起了那些與創傷相關的記憶,這就是程序性記憶的毒藥。
創傷記憶|如何治療創傷記憶
關於如何治療創傷記憶,本書作者創立身體經驗創傷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在這本書中有提到技巧(SIBMA模式),但我沒有太有慧根,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只能簡單介紹書裡的內容。或許作者的另一本書《解鎖:創傷療癒地圖》會有更詳細的介紹,又或者可能參與身體經驗創傷療法的課程會比較有效益。
SIBMA模式:
- S(感官Sensation):來自身體內部的內感受生理感官
- I(意象Image):外在感受印象,包括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與觸覺
- B(行為Behavior):動作、姿勢、表情、自主神經訊號等
- A(情感Affect):各種情緒及感覺
- M(意義Meaning):從S、I、B與A組合元素中選擇,貼到經驗整體上的標籤
在身體經驗創傷療法中,是從「被創傷喚起的身體反應」開始治療,並且創造一個安全、平靜的環境,讓個案學習接觸身體感官,並且慢慢地接觸創傷記憶,讓個案能有力量處理、安定自己。
書中提到「當下的新經驗增強了抑制、平靜與能力,個案受到仔細而逐步的引導,一次只重新認識一段記憶(定量)。每次接觸(重新認識)記憶後,喚起狀態都會進一步正常化,反應能力也會提高增強」。
創傷記憶|結論
對於這本書的結論就是…如果過去有創傷相關經驗的人,想要靠閱讀這本書幫助自己走出創傷的話,可能會有些不夠。一方面文字內容不太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內容還是偏深了一點,因此,沒有專業人士的幫助之下,只靠自己閱讀來復原會有點困難。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理解「記憶創傷」的運作過程很重要,當知道自己怎麼了、為什麼會有這些反應時,就是療癒的開始及第一步。因此,了解程序性記憶與創傷記憶的關係是很重要的部分,而書中在描述兩者關係並且藉由案例輔助下,可以學習到創傷記憶的影響。
另外,有稍微翻閱作者的另一本書《解鎖:創傷療癒地圖》,感覺也不是很好閱讀。目前正在閱讀《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我覺得這本書比較容易理解並且具體(但這兩本的類型及治療模式不太一樣,可能也無法完全比擬),等我讀完後再來分享心得(不過還需要一段時間啊)。
若對自我成長、情緒因應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其他書籍及心得分享,如「《壞情緒,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每天心情不打結,與自己和解的療癒練習》之心得」、「《鬆綁你的焦慮習慣(Unwinding Anxiety)》心得 x 其實是一本談論鬆綁「習慣」的書」、「正念(mindfulness)系列3 x《正念減壓的訓練》之讀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