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維Think Again》心得之逆思維教你如何挑戰固有觀念,開啟成長之路

歡迎分享
逆思維閱讀心得

《逆思維》作者是Adam Grant,他的個人網站網址如右:https://adamgrant.net/

看完了這本《逆思維Think Again》,不得不覺得真的是一本好書,難怪會一直在榜單上出現。

為什麼我覺得這是一本好書?

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影響我最深的就是:「像個科學家一樣思考」,要不斷重新思考、再思考,人際關係、工作也都是需要重新思考。

《逆思維Think Again》|我們的思維模式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在書裡提到我們對自己的知識及專長,及忠於自己的信念及看法感到驕傲,因此經常淪入三種不同職業的心態:傳教士、檢察官、政治人物

  • 傳教士模式:當我們神聖信念處於危險中,進入此模式,我們會布道,保護並宣揚我們的理想。
  • 檢察官模式:當我們在看別人的論據看到瑕疵時,會進入此模式,我們會列舉理由來證明別人是錯的,並且打贏這個案子。
  • 政治人物模式:我們在尋求贏得群眾支持時,會轉換到政治人物模式,我們爭取遊說選民的認同。

以下為思維模式的例子:

  • 傳教士模式:當有人批判自己所推廣的素食主義時,因此感到非常生氣,而不跟這個人溝通或做朋友。
  • 檢察官模式:面對他人批判自己的素食主義,開始在網路上找各種吃素食的優點證據來說服他人,就像檢察官一樣的蒐證。
  • 政治人物模式:當他人挑戰自己的素食主義的信念時,開始跟身邊的友人訴說素食的好處,以便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逆思維閱讀心得

一旦落入上述模式,他人很難理解自己的信念,而自己因為情緒而沒有機會有進一步溝通、對話的機會,甚至我們也沒有機會重新思考自己的觀點是不是有偏頗或沒有更新到新的資訊等。

因此書中表示「重新思考是一種技能組合,也是一種心態」

我們需要不斷覺察自己的理解限制,你應該要懷疑你所知道的,對於你不知道的保持好奇,並且根據新數據來更新你的觀點,就像個科學家一樣,知道我們有所限制,有很多無知的地方。

逆思維閱讀心得

《逆思維Think Again》|人的想法都有限制,但都會改變

我覺得這本書跟《如何讓人改變想法》(這本書也有讀後心得,請參考我的部落格文章:《如何讓人改變想法》x 讀後心得:如何真正影響他人的思維?)有一點點類似。

這兩本書都是在談想法,《如何讓人改變想法》從談論人的想法如何改變,進而談論我們要如何「說服」他人;而《逆思維》則是談論我們自己本身的想法有哪些限制,因此與他人溝通時需要注意的事情。

這兩本書相輔相成,並且都很值得閱讀,讓自己在面對與他人溝通時、人際互動上,會更加謙遜,讓自己思考更加廣闊。

在這本《逆思維》書中提到我們的思維往往受到偏誤影響,例如確認偏誤(comfirmation bias)與期許偏誤(desirability bias)。

  • 確認偏誤(comfirmation bias):看見我們期待看到的
  • 期許偏誤(desirability bias):看見我們想要看到的

例如:某人相信某種特定的飲食法(如生酮飲食或素食)能夠顯著改善健康,那麼他們可能會搜尋並記住那些支持這種飲食法的研究或成功案例,而忽視任何指出該飲食法有風險或效果不明的研究資料。這樣他們對該飲食法的信念會越來越強。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曾經因為所相信的事情,明明搜尋了一堆資料,但偏偏都盡量看自己想看到的結果,但忽略那些否定的證據,例如我覺得運動很好,所以搜尋了很多有關運動的優點,但雖然可能有看到過度運動的相關風險或運動傷害等,但還是會有些不自主的忽略這樣的風險。

上述的想法偏誤會在生活中各種面向(例如:人際關係、消費行為、健康、學業或工作、投資等)讓我們忽視可能的風險,並且影響我們的決策及行為。

因此,像個科學家一樣。保持懷疑的態度,不斷地學習,知道很多「事實」都有可能不是「事實」,又或者很多信念、知識、事實也都會隨著而改變。

例如,在20世紀初,吸煙曾被認為是完全無害的,甚至有些醫生推薦吸煙來舒緩壓力,但經過大量流行病學研究和臨床數據的積累,我們現在知道吸煙與多種疾病(如肺癌、心臟病和中風等)有密切的關聯,對健康有極大危害。

又或者過去中文的念法,例如牛「仔」褲、「液」體等,隨著時間,因為發現了更多證據也改變了念法。因此,以科學家的模式思考去學習與更新想法或信念,主要是因為「學習的目的不是要確認我們的信念,而是讓我們的信念有所進化發展」,不讓自己固著在成見、刻板印象。

《逆思維Think Again》|再思考,從個人思維到集體思維,甚至人生意義

這本書當然不只有談論個人的思維、想法而已,第2、3部分談論到人際關係(如何與他人溝通、改變想法)及如何改變群體中分歧的想法。

我覺得更有趣的是在第4部分談論的是「職場與人生計畫的重新思考」。

我們可能從年輕的時候就不斷地在思考「未來想要當什麼、想要做什麼工作?」,因此為了這條路、這個職涯而努力,就算中間出了一點差池沒有照個原本的計畫走,我們可能會為了達成這個計畫而更加努力的、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

但卻沒有停下重新思考「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想要做什麼工作,因此在職涯上困住自己。

在這裡我覺得作者並非完全否定恆毅力(加倍努力達成目標)這件事,而是我們需要的是「重新思考」自己真正期許的價值是什麼,朝著價值觀前進會更加的有意義。

例如,從小我們可能會想未來長大要做什麼工作,可能是老師、醫生、護理師,但沒有想過成為怎樣的人,也許是個良善的人等。一旦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價值觀,我們可在生活中、職涯中實踐這樣的價值觀,就不會為了「做什麼工作」而卡住。

《逆思維Think Again》|結論

《逆思維》這本書可以讓自己檢視自己的想法、人際關係、溝通、及人生,書中也建議在關係、職涯中定期重新思考,這有助於自己發掘更多可能性,避免讓自己卡在一個關卡,不斷地不知道為了什麼而過度努力著。

這本書真的值得好好閱讀,也讓我在面對與他人溝通或自己對於一些事情的看法時,會停下來思考自己是在哪個模式、有沒有我漏掉的訊息、我知道的真的是完整的嗎…等,避免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引發不必要的衝突。

此外,與這本書類似的主題也值得一讀,如下:

  1.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x 讀後心得:如何真正影響他人的思維?
  2.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之心得:如果感到迷惘,那就來讀這本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