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先承認,我沒有把這本書看完。
為什麼呢?讓我慢慢地分享我對這本書的想法,關於認同的地方,同時也有不認同的觀點,很重要的是我真的覺得對於金錢與工作的態度沒有絕對的對或錯。
雖然蠻多財經自媒體推薦這本書,但我目前要暫時把這本書放在一旁了(汗顏)。
理財x死後沒有花完的錢等於浪費生命?
我認同作者提出絕大部分人太過於認真努力工作,沒有好好的體驗人生與生活,結果死後留了一大筆錢沒有用到是可惜了點。不過,作者認為這樣是「浪費生命」。
作者用一個比較強烈的角度切入他不認同過度投入在工作,卻沒有好好花錢及時間體驗人生,這樣是在「浪費生命」。老實說,因為他切入的角度太過強烈,而且嘗試著說服你這樣的人生才是最好的、最不浪費的。
什麼是「浪費」?我覺得這真的很主觀,並且跟自己所重視的價值觀也有關係。如果你重視的是生命時間、生命體驗,如同本書作者所重視的,那麼多出來的錢沒有花到那就是浪費。
如果這個人重視成就感,而工作帶給他成就感,這樣會是浪費生命嗎?當然作者在書中也舉出追求工作成就感之餘,還是要追求人生體驗。
如果有些人生命中就是平平淡淡,也不特別想要追求什麼樣的人生體驗,平平順順對於他來說就很滿足,這樣是浪費嗎?
理財x工作及體驗人生要平衡,累積記憶股息
我同意工作與生活要平衡,讓我回想到之前讀過的書(《跟錢好好相處》),在追求金錢的背後,更是要思考金錢背後追求的是什麼?不然真的會汲汲營營地落入了「工作——工作——工作」的人生裡,這如同作者否定的「辛勞的螞蟻,卻沒有好好享受生活」。
雖然作者因為閱讀《跟錢好好相處》後,對於金錢及工作的觀念有所改變,但作者不太提倡該書的「節儉/節省」觀念,反而堅信的是體驗的價值。
作者不是強調物質上的購買,而是「體驗」、「經驗」,而是透過體驗隨時間產生的價值,這個就是「記憶股息」。
記憶股息就是在生活中累積許多各種的體驗或經驗,例如出國遊玩、嘗試爬山、運動、跟家人相聚的時間等等的經驗,這些經驗都會累積在記憶裡。
作者認為在年輕的時候才有足夠的體力、勇氣去嘗試許多的活動及累積人生體驗。等到年邁後,有些想做的事情無法做了,甚至也沒有體力或健康不允許而無法出國旅遊,到了那時候只有遺憾。但如果在年輕累積的這些經驗「記憶股息」,在年老無法活動、出遊時,就可以透過記憶股息來回憶。
我認同作者這樣的看法,「要趁著年輕的時候多多嘗試不同的活動、體驗不同的經驗」。因為隨著年紀增長,會變得風險承受度越來越低,可能無法像年輕時候那樣勇敢熬夜、住青年旅社等。
因此,在有限的生命裡,忙於工作、累積資產之餘,也需要好好的體驗人生、好好的享受,這樣的享受可能有時需要花一些錢。也就是工作(累積資產)與人生體驗(花錢)需要適度的平衡。
對於作者「要在死前把錢全部花完」這觀點,雖然書中有提出一些方法幫助自己接受這觀點,並且提供規劃方法把錢花完這件事,但…如果這個人就是心甘情願留下財產呢?另外,作者認為要理性、最大效益取向的方式過人生,需要仔細思考跟規劃就可以達到死前把錢花光這件事。不過人生連活著都要計算好不要浪費每一分錢、浪費生命,好像也有點累(好吧,純粹個人觀點XD)。
結論:生命每一刻都是在選擇
活著,似乎就是在不斷地選擇。
不管怎樣,每個生命經驗、每個片刻都會影響著我們,也許現在的我們重視的是工作,幾年後可能因為經歷了什麼而改變了價值觀。不管現在自己重視工作或享受人生,我覺得如果能夠好好的面對自己的選擇及再選擇,每個選擇都是自己經過好好思考的,這更為重要。
還是老話一句,不管選擇什麼,每件事情都過猶不及,人生還是平衡一點的好。
在有限的時間裡,好好工作,也要好好體驗人生,如同書中提的「最大化正向人生經驗」。雖然有些人在有限的資源(如:金錢)下,選擇性可能比較少,但不如就好好享受在當下吧。
(備註:也許哪天在其他因緣際會下讀完這本書,或許有不同的想法,再來分享,畢竟人生都是在變動的過程中度過)